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提升城市人文气息”“打造别样精彩的人文之城”。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提升城市人文化水平。打造人文之城,是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培育文化新标识、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如何将重庆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化为打造人文之城的胜势?围绕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领导干部撰写理论文章,现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编 者
要加快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
余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彰显了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重庆将“提升城市人文气息”“打造别样精彩的人文之城”作为市委“一号工程”的重要内容,正是重庆对标对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打造人文之城离不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繁荣的文化艺术产业可为人文之城建设灌注最为鲜活的内生动力。因此,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快速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把重庆打造成为精神文明新高地的重要路径。
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文化艺术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创新文化艺术产业相关机制。重视文化艺术产业法治建设,强化文化艺术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和行业规范体系,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规范化与国际化。二是深化对文化艺术产业的研究。组建专门机构、专业团队对文化艺术产业进行考察和研究,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科学把握产业与市场的互动策略,为政府出台科学的文化艺术产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引导文化艺术产业有序发展。三是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政府可以从税收减免、场租减免和人才落户、人才评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把困难和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鼓励和吸引更多海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和社会资金投入到重庆文化艺术产业中来。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龙头企业。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文化艺术生产、销售、表演、传播等企业的大量涌现。一是坚持文化艺术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宏观上要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革故鼎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轻管理重服务,为文化艺术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中观上要用好行业协会、商会等平台,汇聚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微观上要为文化艺术企业解忧纾困,让它们轻松上阵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企业要专注内涵式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任何投机取巧都注定是徒劳的。文化艺术企业要练好内功,专注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艺术性及深层次的内在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敏感度、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企业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推出优秀文艺产品。优秀的文艺人才和文艺作品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尺度,是衡量一座城市能否成为人文之城的显性标志。一是引培并举,为优秀文艺人才成长提供优越条件。要发挥重庆的专业文化艺术院校、专业文艺团体在人才培养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鼓励民间文艺家的师徒传承,合力培养更多文艺工作者。探索和优化科学的文艺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专业学习和实践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激发文艺人才创作创新的能力和热情。要用优厚的待遇、良好的文化艺术土壤和浓烈的市场氛围吸引海内外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吸引知名的文化艺术名家大师到重庆落户或建立工作室。二是创作更多优质的文化艺术精品。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守正道、走大道,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创作出大量呈现中国精神和重庆魅力的文化艺术精品。
培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艺术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培养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旺盛的社会消费需求。消费者是文化艺术市场的重要主体,消费群体数量的多寡、消费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市场的兴衰。二是营造美好的人居文化环境。要建设星罗棋布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让文化场馆成为民众最惬意最享受的休闲去处。要打造干净整洁美观艺术的人文街区,形成以美为美、以美为荣的社会价值,让感受美、谈论美、体验美、追求美成为人人追捧的社会时尚。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让文明韵润人心。建设书香重庆,倡导精神文化生活,提倡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相协调。通过各种参与度广的文化艺术活动,让文化基因厚植城乡沃土,让人文精神感染城市农村,让文艺气息浸润城乡居民,让文明习惯闪耀巴渝大地,形成有利于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
(作者系博鱼手机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