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至29日,博鱼手机版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与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神话作为方法——第三届艺术遗产国际论坛”。国内外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50余位学者,从神话叙事、编码、思维、表征、图像、景观、转译、黑神话与元宇宙、活神话与数智化等维度,进行深入的呈现、讨论和反思。
学校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重庆文化与旅游研究院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牟元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主论坛由我校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张颖、研究生院院长谢亚平主持。
博鱼手机版院长焦兴涛在《异文化想象与再命名的传统》中,从“疑问、寻仙、想象”维度,在“历史、当代、未来”时空,以“马踏匈奴”的雕塑为例,反思中国雕塑传统的演进,精妙回应神话之于雕塑,之于艺术的价值。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博鱼手机版特聘教授彭兆荣在《神话叙事的“历史真实”》中,梳理了人类学神话研究的7个代表学派,指出艺术遗产的博物学、人类学研究,是能整体性推动文明对话的学科。
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以《黑神话、戏悟空、人类学》为题,从神念、神仪、神语、神像、神戏五个维度,提出“再造”神话的洞见。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夏燕靖在《艺术史中的神话佐证意义》中,从东西方上古传说与圣人造物、神话与中华文明互证、神话与艺术史研究,论述神话的佐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教授叶舒宪以《文化文本论的两头效应:神话元编码,文创再编码》为题,说明元宇宙元编码的史前神话解码效应,和基于文化元编码解码效应的当下文创、文旅的虚拟现实再编码设计原理。
复旦大学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学术主任魏明德(法国)以《“大地母亲”在世界各地艺术中的表现》为题,分享了西方艺术创作中“大地母亲”的跨文明书写。
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院院长何兆华以《入土化龙:施洞苗族神话与服饰艺术表现》的民族志深描,突显神话的能动性与再创力,强调神话讲述与展演的语境与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谭佳教授的《刍议中国神怪知识体系的独特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聘教授汪建松的《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与转译》、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黄悦教授的《符号、意象与镜像:论数字艺术中神话的本源性和生成性》、西北民族大学牛乐教授的《图溯犀牛大海——民族民间神话的图像考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副院长杨俪教授的《从美术考古看巴蜀神话思维》、博鱼手机版张国元教授的《服饰的温度——壮侗语族嫁衣的花卉纹与花神研究》、博鱼手机版实验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宋钢(意大利)的《从“涌现”视角探究文化遗产下的数智大足》、四川美学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刘彦瑢的《追逐太阳——关于三星堆想象的未尽之诗》等,均以“神话作为方法”为主题,不仅体现了旧神话之于新时代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亦远古的神话,文明的基因,文化之表率,艺术之肇基。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神话思维与艺术创作”“神话素材与艺术编码”两个平行论坛和两个硕博研究生论坛,学术支持单位《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贵州社会科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美术家》(博鱼手机版学报)的李桃副主编、黄怡鹏副主编、戴利朝主编、朱海龙副主编,对艺术遗产的学术探索和理论建构、学科建设,提供了持续对话交流的平台。以“神话作为方法”的学术盛宴,参会专家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实验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知识融汇于新知识表述和艺术拓展的可能性,为中国艺术遗产研究注入思想火花,开拓研究视野,促进学科发展。
艺术遗产国际论坛的召开,强化了艺术遗产学科的建设内涵,突出了艺术遗产学的优势特色。在新艺科建设背景下,为博鱼手机版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话语平台。会后,新华网《博鱼手机版举办第三届艺术遗产国际论坛》的报道引起关注,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