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讲堂
“艺术+传媒”,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写在川美讲堂第三季开播之际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3日 08:49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而要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和能力,需要美育的长期积累和浸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共享名师智慧,畅游艺术殿堂。2022年起,博鱼手机版、重庆日报联合打造了“川美讲堂”品牌,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将专家之术“接地气、有人气、增底气”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引得好评如潮。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1月12日起,全新升级的川美讲堂第三季将再起航,邀请到焦兴涛、潘召南、王天祥、曾令香、娄金等多位名师出镜,走进艺术乡建的现场,以鲜活的案例、精准的理论解析,探讨艺术赋能乡村的“N种”范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校报联动

打通全民美育的“营养通道”

画者,文之极也。

唐代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乐经》)同功。”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更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其对美育的重视。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实现好人们对美的追求,助力提升人们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社会美育是关键。

近年来,以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代表的社会美育机构,通过展演、导赏、艺术体验等丰富形式,不断把艺术资源转化为优质社会美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提升了文化品质、传递了城市温度。

不过,如何打破文化艺术场馆的时空“围墙”,让社会美育在成就生活诗情画意的同时,渗透进城市肌理,融入到群众生活?这,既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是推动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2022年3月,博鱼手机版、重庆日报在全国率先采取“艺术+传媒”新模式,打通全民美育的“营养通道”,打造“川美讲堂”,邀请庞茂琨、张杰、焦兴涛、谢亚平等11位名师走进直播间,以线上直播授课的方式,开设“无界”课堂,辅以文图、海报、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用艺术照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升公众艺术涵养和城市品位。

“这不仅为推动高水平社会美育发展提供了典型范本,更激发了各界对重庆美术资源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市场认同。”“把学者们多年精研、藏之书斋的艺术成果,通过大众传媒呈现在公众视野,提升大众审美,值得点赞!”“跟着名师学艺术,‘干货’满满、幸福感满满……”此举引起大量专家教授、文化学者、媒体人士、网友读者的点赞和热议。

中宣部新闻局在《新闻阅评》中“点赞”:“‘川美讲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普及、面向生活的艺术’,为打通美育教育‘最后一公里’,增强‘不忘本来、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范本。”

“术”“道”并举

成就了现象级的文化现象

“绘画通常分为三大类:写实性绘画、编撰性具象绘画、纯抽象绘画。”在川美讲堂第一季里,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时任博鱼手机版院长庞茂琨以大卫《拿破仑加冕》、库尔贝《画室》等名画举例,“科普”了具象绘画在叙事与情境、表现与观念、风格与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听了他的这趟课,我再进美术馆,心都没那么‘嘘’了。”“感觉又回到学校了,受益匪浅!”整场直播吸引了超过35万人次“蹭”课,点赞留言的观众高达4.6万次。

现任博鱼手机版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焦兴涛在讲堂中,以“马踏匈奴”为例,剖析了古代“雕刻”的缘起、形制、图案等。“今天,我们在霍去病墓前石雕中感受到的独特的审美艺术体验,并不是当时人的想法和要求,而是今天文化价值观之上今人的审美‘投射’。”焦兴涛称。

“以后再去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地旅游,我将有了一个新的艺术视角。”“讲得真好!艺术家的世界如此丰富,思想如此活跃,让我对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众多观众纷纷点赞留言。

而这,只是川美讲堂的两个案例。在川美讲堂第一季,共有川美11位名师“出镜”,涉及油画、雕塑、设计、城市更新、艺术乡建、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直播累计吸引在线观众超过320万人次。

在第一季取得巨大成功后,川美讲堂第二季随后推出,邀请到周宗凯、段胜峰、黄厚石、钟飙等12位名师走进直播间,从科技与艺术、设计转向、艺术创新、书法临摹、艺术乡建、新中国山水画等方面,分享了他们的“智慧之光”,滋养大众的审美观价值观,把美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远。

“上这个课,比给学生讲课难,定选题我就花了一个星期,因为大众传播下的受众与课堂上的学生不同,我们不仅要讲‘术’,更要讲清楚‘道’,同时还需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然起不到社会美育的效果。”庞茂琨等名师纷纷表示。

正是名师们基于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以及秉持“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的理念,将川美讲堂的社会美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了现象级的文化现象。

聚焦艺术乡建

川美讲堂第三季重磅再起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美妙,是乡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般的热情,是乡村;“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般的悠闲,也是乡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纵深推进,“大地艺术”“乡村美术馆”“艺术民宿”“村舍设计”“非遗小镇”等,纷纷以艺术之名“下乡”,运用于乡村建设之中。

毋庸讳言,这些艺术乡建项目,不少都较好地发挥了“保护传统村落、促进乡村振兴、缔造美好家园”的作用,但也有一些项目成了乡村建设中的一道新“伤疤”。

那么,艺术乡建,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用差异化的在地文化表达,融入环境、融入乡村、融入游客、融入村民生活,彰显“一村一品”特色,把乡村真正打造成诗意栖居地?

本着“不忘本来、走向未来”的文化自觉自信,11月12日起,由博鱼手机版、重庆日报联合打造的川美讲堂第三季将重磅再起航。

与往届不同,本季聚焦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邀请到焦兴涛、潘召南、王天祥、曾令香、娄金等多位名师,遴选出多个具有学术价值、创新实践的经典案例,并走进广阔的乡村甚至田间地头等第一现场,以录播的形式,进行实景呈现、案例解析、理论总结,深入探讨艺术赋能乡村的“N种”范式,用艺术之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本季川美讲堂将从11月12日起,每周二、周四“上新”,在新重庆客户端、重庆日报抖音号、重庆日报视频号,以及博鱼手机版官方微博、抖音、B站、视频号同步推出,敬请关注!

关闭